中街路南连养育巷、北出桃花坞大街,路长1100米,路宽30米。
中街路原名清嘉坊,取晋代文学家、苏州人陆机的诗句:"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其意名之。历史上曾将此路南段标作清嘉坊,北段标作中街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统称中街路。
中街路
苏州古城区有情调的马路不少,五卅路,盛夏法国梧桐遮天蔽日,有着蝉噪人愈静的美妙;道前街,深秋银杏落叶满城黄金甲的那份迷离,让人秋日思春……
而中街路(养育巷)的行道树也独具风景,初见绿荫重重,以为都是江南常见的香樟树,往返几次,春华秋实,会发现中间高大的树木和两边人行道上的树木,仅是二重奏,各自有自己的音色和旋律,中间的是重阳木,两边的是香樟。在冬季,从二边的依旧绿色的苍茫中看中间重阳木落叶后枝干的遒劲,那凛然不倔的质感,很容易让人思绪纵横……
中街路
中街路常年、常态有着灯火阑珊处般的雅静和多彩,超脱了前观前、后石路的繁华与热闹,就是跟近邻养育巷、景德路、东中市、桃花坞大街相比,少了份市井气,多了一点闲适。中街路两边店家也不少,好像从来没见过“急吼吼”的样子,慢条斯理着。
这样,我们认定中街街为苏州古城区一条颇有文艺情调的马路,当然这种文艺是偏古典的,不为时尚但很耐看。而这种文艺的肌理,在我看来有三大成因,人文景观、地理位置、历史底蕴。其中历史底蕴似乎是最为重要的。
千年之前,南宋绍定二年春,郡守李寿朋重建清嘉坊,清嘉坊恭列苏州旧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其一,且成为古坊中的经典。
民国年间,中街路(清嘉坊、中街路)仅是条宽约二米的弹石小街,就如今日的中街路一样,不美艳,不招展,但是是古城中显然的一个色块,是从斑斓的市井生活中涂描出的典雅。
环秀山庄
中街路与景德路的交界处,曾有座闻名遐迩的宅园“乐圃”。园主是北宋书学理论家、苏州人朱长文。朱家史称“累以三世进士登第”,为苏州一等一的大人家。朱长文撰写的《吴郡图经续记》,是古代地方志中的经典,是苏州方志中的名著……今日苏州名园环秀山庄就是乐圃的部分遗址上建造……
环秀山庄
明代,著作等身的苏州历史名人姚希孟的旧宅在中街路上;清代,官至布政使(相当于当今的省长),苏州人石梅荪的豪宅,是街上一大景观,至今仍遗存着两路各三进的第三井部分(中街路20号)……南路第三进大厅面阔三间11.4米,进深11.2米。尚存扁作雕花梁,棹木雕刻人物,栩栩如生……已列入市控制保护建筑。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始建的江宁会馆,在中街路49号;典业公所(典当业的行业组织)在中街路16号;旧时街上还猛将堂、尚始公所……
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苏州工艺美术工业公司,在中街路49号(原江宁会馆旧址)。该公司领军“苏”字头的传统工艺品,如苏州玉器、苏州灯彩、苏式青铜器、苏州檀香扇、苏式红木家具……其铸就的时代篇章,至今依然能见其光芒。
中街路的履历成就了中街路的今天。
不过今天的中街路也有太过文艺的地方,在街景建设中刻意地营造着古色古香的氛围,人行道边建起了古典长廊。长廊远看很唯美,走进长廊才发现像从来没有人在此憩息一样,显然把马路当成舞台了,长廊仅是个道具?
中街路
更让人感慨的是苏州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大量的古建筑有待修复,有多少古建筑至今仍在风雨中,至今仍是七十二家房客的境遇,营建这么一座仿古建筑太不合时宜了。应了苏州人一句老话,要面子不要夹子。
这样,我们认定中街街为苏州古城区一条颇有文艺情调的马路,当然这种文艺是偏古典的,不为时尚但很耐看。而这种文艺的肌理,在我看来有三大成因,人文景观、地理位置、历史底蕴。其中历史底蕴似乎是最为重要的。明代,著作等身的苏州历史名人姚希孟的旧宅在中街路上;清代,官至布政使(相当于当今的省长),苏州人石梅荪的豪宅,是街上一大景观,至今仍遗存着两路各三进的第三井部分(中街路20号)……南路第三进大厅面阔三间11.4米,进深11.2米。尚存扁作雕花梁,棹木雕刻人物,栩栩如生……已列入市控制保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