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微信朋友圈偶然看到一则消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潘书文先生向县图书馆捐赠书籍》引起了我的兴趣,潘书文原是我的新浪博友,我2016年计划出版拙作《风雨留痕》时曾经得到过他的精神鼓励,后我曾以三卷本相赠。看到这条消息,我本以为是他也出书了,怎么没有赠我学习呢?便欲看个究竟。岂料阅读全文,方知他是捐赠自己收藏的十五本读书,并且我赠他的三卷本《风雨留痕》也竟然在列。而且占了三本。其信息全文如下: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潘书文先生向县图书馆捐赠书籍
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刘丽同志接受捐赠
2021年10月26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潘书文先生向县图书馆捐赠个人收藏书籍。捐赠《党旗颂·诗词联大观》、《当代诗词大典·旅游卷》、《共筑中国梦·当代诗坛名家经典》、《红旗漫卷复兴路》、《毛泽东颂歌》、《炎黄国际诗书画印精品集》、《风雨留痕》(三册)、《汤一介学记》、《丹青墨韵寄诗情》、《赓歌齐唱水龙吟》《笑对沧桑》、《丽冠群芳》、《霜艺流芳》共计15本珍贵书籍,价值两千余元。我馆地方文献室刘丽同志接受捐赠。
潘书文先生捐赠的图书
捐赠过程中,潘书文先生谈到,这些珍贵的图书他都阅读过,他希望更多的人阅读到这些书籍,所以捐赠给我馆,从而能充分发挥图书的功能。我馆对潘书文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潘书文先生对我馆文献征集工作的大力支持!
图书馆副馆长唐东云向潘书文先生颁发收藏证
能把拙作称为“珍贵书籍”,这对我也算是一个惊奇的激励。于是立即动手点赞,文曰:“看到你把我赠你的《风雨留痕》捐给了旬邑县图书馆,为你的行动喝采!”潘即回复:“放在家里作用不大,谢谢冯老师谬赞!”
这一信息,引起了我对自己自费出版《风雨留痕》是否值得的思考。
原本我并无出书的打算,其原因是我看到有的人花了很大的功夫,投入了巨大的人力与资金,结果所出的书籍竟被别人当作废物卖了破烂,觉得实在不值。但是由于自己喜爱笔墨,一生未离文案,退休以后,在老干部出书热的影响下,知情的朋友见了我经常打问:“何时出书?”为了应付朋友的关切,我只好回答:“活到八十再考虑吧!”这本意是一句敷衍的话,当时并未想到自己的寿数还能达到杖朝的年纪,未曾料到我还有八十开外的福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因此到了八十岁时,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只好硬着头皮,即使费时、费力、费钱,砸锅卖铁,我也要咬牙出书了。其目的也是为了将其作为生活的答卷,向历史作个回报。时光既然允许我迈入八旬的门槛,使我享受老年福运,这就是造化对我的惠顾,我就应当对大自然慷慨赋予的蔗景顺境表示由衷的感恩。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岂不显得过于抠门小气了。于是在许多朋友的鼓动下,我也就自不量力地花费了五万多元,出版了三卷本《风雨留痕》,共一百二十多万字,表达了我对逝去岁月刻骨铭心的深切缅怀。书初出版,反响尚可,首发式就来了三百多人,不少外地的朋友也赶来助兴,倒也热闹,我给每人都赠送一套三本。《三秦楹联》也作了报导。许多读者给予了中肯的评价,隔壁财政局小区有位老太,原来同我并不熟悉,从她老伴手中得到该书,竟然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后来告诉我,她曾不歇气地一连好多天闲下来就看我的作品,觉得写得很实在,看了很有收获。也有不少人登门索书,我都一一满足。陕西省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张骅老先生还特地发来了他写的书评,认为此书“可以给广大读者留下愉悦的记忆,深刻的启迪,是广大的公务人员、保险人士、诗朋好友、大专师生、工农大众的良好读物。”我也为能够实现自己的初衷而感到欣慰。
但是好事多磨,在以后的时光中却出现了三次让我感到扫兴打脸的事。
一是对外地的好友也需要寄赠。但是问题来了,我在全国各地不曾会面的博友与微友数以百计,赠给他们都要通过邮寄或快递,我这三本书都有一定厚度,每次的邮递资费即达数十元,总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湖北荆门博友杨明华建议统统让受赠人出邮寄费,他甚至威胁说,“冯老出了邮寄费,我就不接书。一人多出,就很贵,一人一出,就很便宜。”这正好减轻了我的经济压力,于是我便欣然采用了。谁料这个举措竟惹脑了家在北京的一位博友,此君曾任中华诗词学会副秘书长,是一个画家,且对围棋有研究。他认为:“谁寄送,谁就应当掏钱!”,竟然因此将我拉黑而绝交了。为了几十元邮费的事,竟弄出这么大的风波来,真是出乎意外。莫非我原来对他有所得罪?细思以往的交情,诗歌的唱和接龙,数超百次,仅选入拙作中的即达九十三首,我的寿辰他曾作词相贺,他的金婚我也赠诗共庆,他为朋友贺寿要我拟联,我及时奉上,他要我为他撰嵌名联,我一次就按他的大名、别名、外号、轩堂写了五副,我曾希望得到他的画作,他也慨然允诺,只是未见兑现,我自感待他不薄啊!想不到竟因送书这事能够翻车,简直是一个难解的哑谜!这是我交友的一次失败。本来这是一件不足挂齿的事,与这种拋弃朋友突然翻脸的人停止交往乃人生幸事,但我就是高兴不起来,我不知别人突然间遭友背叛是啥心情,反正我遭此之变是很在心的,也许我太看重这种莫明其妙的所谓友谊了。
二是我的赠送范围似乎过宽了。我出书后曾托家乡的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代我向一些爱好诗词的会员赠送作品,其中有一位女医生也拿到了一套,也许因为来得太容易,她竟因抱怨自己的不合格诗联未被选入刊物而迁怒于我,编造出诗联学会用会员会费资助我出书的谣言来,在微群中煽风点火,这种子虚乌有的空穴来风虽然无人相信,她也搬起石头自砸蹄而被清理出群,但这也属拙作出版所引出的是非。
三是还真发现了有人把拙作当作垃圾乱扔的现象。我所住小区的保安,就曾经在本院的垃圾箱中拣到一套完好的拙作,出于好奇,他竟当场翻阅起来,觉得内容不错,便自己加以保存。他本来不认识我,读后方知我就住在院内。他将此事告诉了我的家属,并埋怨我把书送给了睁眼盲人。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的份量能称几斤几两,水平能够达到哪个层次,我心中是十分清楚的。拙作虽然谈不上精品,但我可以自我告慰的是我对出书的态度是认真的,目的就是对社会现实的报恩,绝无图名贪利的企求。古人云:“家丑不可外扬”,我倒觉得记住某些“丑”事,对于激励自己,记取教训是大有裨益的。虽然发生了以上三件令人遗憾的事,但我对于自费出书,至今不悔。今日记此糗事,可以提醒我在今后给人赠书这件事情上应当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
冯宝哲先生
冯宝哲先生简介:1938年生,陕西省蒲城县龙池镇人。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
捐赠过程中,潘书文先生谈到,这些珍贵的图书他都阅读过,他希望更多的人阅读到这些书籍,所以捐赠给我馆,从而能充分发挥图书的功能。我馆对潘书文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潘书文先生对我馆文献征集工作的大力支持!能把拙作称为“珍贵书籍”,这对我也算是一个惊奇的激励。于是立即动手点赞,文曰:“看到你把我赠你的《风雨留痕》捐给了旬邑县图书馆,为你的行动喝采!”潘即回复:“放在家里作用不大,谢谢冯老师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