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是在十几年前,觉得它是一部讲述“灰姑娘逆袭”的职场小白升职记。而年岁渐长,却逐渐品出了新的味道。
从时尚女魔头米兰达,到职场新人安迪,每一个周旋于衣香鬓影之间的角色其实都告诉我们:成年人的世界,伤痛无处不在,想要在人生的秀场稳稳走下去,拼的就是“快速止痛”的能力。
影片一开场,《天桥》(Runway)杂志社紧张繁忙的工作氛围便扑面而来。
精致的女白领踩着“恨天高”一路小跑;
面无表情的女Boss语气漠然而又连珠炮一般抛出任务与质疑;
原本就短暂的午饭时间被突然提前的会议挤占、餐盘与食物被毫不犹豫地丢进垃圾桶;
……
职场新人安迪作为女魔头米兰达的第二助理,更是忙到飞起;从清晨到入夜,从公事到私事,安迪全部时间几乎都被米兰达的日常所淹没。
初出校园的安迪自以为已拼尽全力,但在某个飓风来临的周末,安迪费尽心思也未能搞定老板想要的机票,遭受了一顿并不疾言厉色却直刺内心的斥责。
这几乎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委屈的安迪找到同事奈杰尔诉苦。当自己做好的时候,老板没有给予丝毫奖励,当自己做得不好的时候却受到责备,这样的老板简直就是一个恶魔。
不料奈杰尔的反应让安迪惊讶。
奈杰尔平静地指出,问题不在米兰达,而在安迪自己的身上。《天桥》杂志社的每个人都是心甘情愿地拼命工作,没人在乎老板是否给多少奖励;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不单是一本杂志,更是照亮别人生活的一盏灯塔。只有安迪,是以“被迫”的态度上班。
将工作视为自己的追求与信仰,再忙都能够甘之如饴。而仅仅为了工作而工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则只能感受到辛苦与疲惫,体会不到收获与喜悦。
《天桥》的工作状态,在影片刚刚上映的2006年也许还只是一种戏剧化的表现。而在十几年后的今天,随处可见“996”“007”工作模式,安迪的痛苦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普遍问题。
工作压力大,加班多,几乎成为现代人的标配。据一份2019年的职场加班报告显示,24.7%的职场人每天都加班,44%的职场人经历过加班超过零点,仅有仅有36.2%的职场人拥有双休。(数据来自《Boss直聘:2019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
这就是现实。我们普通人没有含着金汤匙出生,工作就必然是我们安身立命的首选,辛苦加班也是我们绕不开的考验。既然逃不掉,那么不妨给自己一个正视加班的理由,将“痛苦”转化为“价值”。
《天桥》杂志社的员工也与我们一样会承受疲惫与压力。他们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化解这种痛苦:
以米兰达、奈杰尔等人为代表。在他们的眼中,工作并非仅是自己谋生的手段,而是对他人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的事业。神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促使他们加班加点,乐此不疲。
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但如果足够幸运,你所从事的工作恰好是自己热爱的事,那么强大的内驱力将会使你不再计较加班与得失。如同奈杰尔所说,它将是一座灯塔,给别人,更给你自己的生活带来希望与光明。
影片中安迪被奈杰尔一番话点醒,她暗下决心:我会在这里认真工作一年,不仅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更因为业内有一条不成文的共识:“只要为米兰达工作一年,你就可以在任何媒体获得任何想要的工作”。
这成为了安迪努力工作的动力来源。繁重的加班从“迫不得已体”转变“投资自己”,如今付出的每一分辛苦,都将转化为卓越的能力回馈到自己身上,为今后的职场发展敲门铺路。
这样的投资思维,看似不如第1种思维崇高,却更加实用,也更适用于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加的班——这样想想,加班再痛苦也物有所值。因为我们的时间没有白费,汗水没有白费,它们终将给予我们回报。
米兰达的第一助理艾米莉,在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之时,会坐在电脑旁念念有词“I love my job(我爱我的工作)”并重复多遍。
这并非毫无意义的空喊口号,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心理反射。当人们主观上肯定了某个说法,即使没有依据,人们在心理上也更愿意竭力趋向于它。
相对前两种的长效激励,这种打鸡血的心理暗示方法显得“短平快”。
在日常工作中,再伟大的高瞻远瞩也可能遭遇不堪重负、濒临崩溃的困境。此时不妨给自己打一针鸡血,简单粗暴地暗示自己“我爱我的工作”、“工作使我快乐”。既然是自己热爱的事情,就再坚持一下吧!山重水复之后,说不定就柳暗花明了。
安迪好不容易在职场站稳脚跟,不料情路又遭危机。
职场历练使安迪日渐精明强干,而佛系的男友内特却积攒了太多的不满。
安迪加班陪同米兰达出席晚会,赶不及参加内特的生日party,内特不满;因工作需要,安迪衣着打扮越来越精致,内特不满;安迪因能力出众,被米兰达钦点替代第一助理艾米莉去巴黎出差,内特更加不满。
甚至,内特听传言安迪劈腿了某位工作中认识的作家、不给安迪解释的机会就直接提出了分手。
对这段校园恋情,安迪有多珍视,此时就有多伤心多委屈。但她依然按照计划陪同米兰达飞往巴黎,不同声色地协助米兰达面对“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周”。
有人说安迪太无情,前脚分手,后脚居然就能神采奕奕地穿梭于红毯、镁光灯、香车宝马之间。
然而,“失恋”与“保持工作状态”并不矛盾。
受一些电视剧影响,很多人以为失恋后就应该咆哮痴缠,或者茶不思、饭不想、闭门不出,才算情根深种。但生活不是真人秀,心痛也不必一定晒给别人看。痛不痛,自己知道就好;要不要一直痛,自己选择就好。
曾有一则新闻报道说,某女子因失恋而关机拒接公司电话,害得全部门的人加班给她填窟窿。自以为爱情大过天,其实却暴露了头脑简单与缺乏担当。最终失恋又失业,赔了夫人又折兵。
任由心痛逆流成河,除了消磨意志、自我感动、妨碍正常思维,对今后的日子并没有半点益处。擦干眼泪,才能看到更清晰的世界。
在巴黎出差的日子,某天安迪与米兰达讨论次日晚宴的座次,才惊悉米兰达与现任丈夫的感情已走到了尽头。说起自己的两个幼女将再次面临家庭变故,铁娘子米兰达居然声音哽咽,泫然欲泪。
这一切让安迪第一次与米兰达产生了共情。她主动表示愿意为米兰达取消这一次尴尬的晚宴。而米兰达的脆弱只持续了几秒钟,便迅速调整了情绪、重新讨论回工作。第二天的晚宴上,米兰达依旧光彩照人,顾盼神飞。
“用情至深”固然值得歌颂,但“及时止损”更无可厚非。与其以“深陷情伤、不可自拔”的方式彰显自己的有情有义,不如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尽早抽身止痛。这不是无情,而是成年人该有的清醒。
爱情结束了,生活还要继续。明天太阳照常升起,不要再用昨日的泪眼面对它灿烂的光芒。
巴黎时装周是影片的高潮部分。而巴黎这座时尚界的梦幻之城,却成了很多人梦碎的地方。
在慈善晚宴前夜,奈杰尔兴奋地告诉安迪,自己多年以来“在巴黎从事时尚工作”的梦想即将实现,因为米兰达将他推荐给设计师詹姆斯作为合伙人,共同运营一个新的时尚品牌。消息将在明日晚宴宣布。
一朝圆梦在即,奈杰尔兴奋得语无伦次。安迪也由衷高兴。
然而现实却开了个大玩笑。由于米兰达遭遇了同事杰奎琳的强有力竞争,为求自保,米兰达采用釜底抽薪之计,临时将原本属于奈杰尔的新品牌合伙人之位改成了杰奎琳。
晚宴现场,当米兰达容光焕发地念出“杰奎琳”的名字,奈杰尔已经达到临界点、即将喷涌而出的喜悦,陡然被一盆凉水兜头浇灭。微红的眼圈让人心疼。
但是几秒钟后,奈杰尔仿佛自我安慰一般低声道:“她会用某种方式补偿我”。安迪问他是否确定,他说:“不,但我会抱有希望的”。
一夕之间天翻地覆,多年的梦想功败垂成,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说出这样的话?这不仅仅是维护面子的场面话,更透露了一件事:他不会离开米兰达的团队。
艾米莉亦然。本该属于她的巴黎之行被后起之秀安迪顶替,急怒之下又摔伤了腿。
艾米莉可以选择离开,因为“只要为米兰达工作一年,就可以获得其他媒体的任何职位”。但艾米莉依然顽强地留下来,架着双拐也要奋斗在《天桥》。
这看起来似乎很没有骨气。老板亲手打碎了他们的梦想,难道他们不应该愤而离职么?继续老老实实听任驱使,难道不窝囊吗?
鲜衣怒马的少年多半会回答“是”,但对于经历世事的奈杰尔们和艾米莉们,这不过是逐梦路上的第n+1次伤痛。
有伤,就赶快治;有痛,就赶快止。何必再花那么多的时间扯出伤口碎碎念呢?
只要人生并未终结,他们就会抱着最大的希望,努力站在距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而尽快处理完伤痛,才能尽快继续自己的逐梦之路。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虽然用流光溢彩的秀场、明灭闪烁的镁光灯、珠光宝气的高端华服刻意地拉开与我们生活的距离;然而清晨的地铁站、街边的早餐店、高耸的写字楼却无不提醒着我们,那浮华之下的人生,其实与你我近在咫尺。
屏幕内外的成年人,都在同一个世界里,如电视剧《伪装者》的台词所说,“谁没受过伤害?谁心里没几处伤疤?”
而这绝不是从此躺倒的借口。那些仰天长叹“我太难了”的人,也许埋头又继续加班;那些嚷着“人间不值得”的人,也许正马不停蹄忙着变现。
在人生秀场之上,伤痛无处不在。不管穿没穿普拉达,只有在痛苦中继续勇敢走下去的人,才能收获最终的掌声,成为自己的“王”。
由美国著名演员安妮•海瑟薇主演的两部电影《实习生》和《穿普拉达的女王》可以说是职场小白教科书级别的电影,里面有许多职场方面的干货与为人处事的方法,有意思的是,在《实习生》安妮•海瑟薇扮演的是一个70岁老年实习生的上司,而在《穿普拉达的女王》则扮演著名时尚杂志“女魔头”米兰达的第二助理。作为职场新人该如何打动面试官、通过面试?工作中如何让领导另眼相、看委以重任?工作家庭生活一团乱,如何平衡三者关系?电影《实习生》和《穿普拉达的女王》通过上司到助理的角色转换,传达了职场上的鲜为人知的潜规则及职场中如何与人相处
影片《穿普拉达的女王》这部小成本电影,无论是在口碑、票房还是在赢得的奖项方面,都获得了不菲的成就,比如获得金球奖与奥斯卡的双料奖项,也因此赢得观众的喜爱。影片是以劳伦·魏丝博格的同篇小说改编而成,很少有改编电影能获得原著的认可,而《穿普拉达的女王》却做到了,影片在内容上切合实际,女孩儿逐渐迷失在物质的世界里,忘记自己最初踏入这个职场的目的,正像我们生活的大多数人一样,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世界,贴合实际又与观众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在制作方面,画面要求精益求精,在演员的服饰方面更是荣获...
“名牌包背后的生活,安吉林雅不想过!” 影片《穿普拉达的女王》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女主安吉林雅的四个成长蜕变。 第一改变由穿着随意到精心打扮。安吉林雅凭着聪明高学历,担任《天桥》主编马琳达的第二助理。在一群光鲜亮丽纤瘦的都市丽人中,穿着蓝色毛衣平底鞋的她显得格格不入。就像影片所言:“时尚不是实惠,装饰品代表你的形象,展示你的个性”。
简单来说,就剧本所呈现的效果来看,观众对时尚女魔头的形象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不得不说,梅姨的演技实在是太厉害了,在《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的气质碾压全场,尽管戏份并不是最多,但却成了电影的最焦点。同时,梅姨很多微表情、肢体语言能让人感受到时尚女魔头内心的复杂性,但剧情却没有相应的展现。可以说,没有梅姨,时尚女魔头这一形象很难会让人这么印象深刻。
距离《穿普拉达的女王》上映都已经13年了,你能相信吗?“我记得我那时才22岁,当时正在福克斯工作室参加其他什么角色的海选。结果他们突然就把这堆幻灯片扔给我,然后说你能不能趁着还没走读一读这另一个角色的台词,这片子叫《穿普拉达的女王》”但结果是,Runway杂志的总编辑米兰达·普里斯利实际上并不是以安娜·温图尔为原型的。
该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刚从学校毕业想当记者的女孩子Andrea Sachs(安妮·海瑟薇饰演)在寻找工作无果的情况下进了一家顶级时装杂志Runway给他们的总编当助手。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她发现她的工作简直是噩梦,因为这个女总编Miranda Priestly(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对待所有的人都是那么尖酸刻薄,紧张的气氛蔓延在整个杂志社。(例如在一开场的时候对第一助手艾米丽在短短数分钟内列出N项工作和私人的安排)。
跟《甜姐儿》一样,《穿普拉达的女王》的一大看点,就是安妮·海瑟薇在片中的N套装扮。就像《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的女魔头原型——美国版《Vogue》杂志主编安娜·温图尔所说:《穿普拉达的女王》上一部这么合乎潮流的时尚电影,还是1957年奥黛丽·赫本的《甜姐儿》。她的工作,就是帮杂志主编——号称“女魔头”的米兰达打杂。
十几年前第一次看“穿普拉达的女王”,觉得无非就是部爆米花商业片,有着好莱坞式的“好看”,但没什么深度。直到前几天在某视频网站看完一部文艺片发现下面一列的相关推荐里有它,就又鬼使神差地点开重新看了一遍,没想到有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体悟,主要说两点吧。Andy因为工作太忙而与男友的关系陷入僵局,女魔头因为痴迷事业而多次离婚,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是当代人最头疼的事情之一,事实上这个问题是个人造陷阱,记得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Work-life balance is a myth that sets man
一部充满着时尚元素的好莱坞典型影片,被无数人奉为关于时尚、职场现象和女权主义的圭臬。《穿普拉达的女王》无疑是当代女性的职场“圣经”,但它的深层内涵,却是努力、迷失和寻找自我的故事。一个是对手下呼风唤雨,对时尚元素眼光独到,整个时尚界唯她马首是瞻的“女魔头”;一个是朴素到简陋,对时尚一窍不通,有点莽撞笨拙的职场菜鸟,如果按照普遍的职场剧拍摄思路,大概就是不停的摩擦碰撞,最终两人都收获不同的人生道路的故事。《穿普拉达的女王》粗看一遍,好像也是同样的套路,但它之所以能在豆瓣获得8.0的评分,就在于它对于两个看似
《穿普拉达的女王》讲述了刚出校门的职场新人安迪被米兰达录用成为她的助理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米兰达是典型的黄色性格,下面将结合米兰达的行为对以上黄色特征进行逐条分析。面对严厉、苛刻、不近人情的米兰达,初入职场的安迪备受考验和煎熬,个人生活也开始分崩离析。米兰达身上也具有黄色性格的这一典型特征。这些细节都揭示了“女魔头”黄色性格的另一个特征——极度缺乏耐心,并且不耐烦中潜藏着另一个心理:你们为什么不能做得像我一样好?
是的。 结局是:安迪最后获得了米兰达的认可,得到了推荐信,但是她放弃了,选择做回自己,回归爱情和亲情。 安迪作为实习生,梦想要进入时尚圈,而想要进入时尚圈,米兰达... 是的。 结局是:安迪最后获得了米兰达的认可,得到了推荐信,但是她放弃了,选择做回自己,回归爱情和亲情。 安迪作为实习生,梦想要进入时尚圈,而想要进入时尚圈,米兰达... 结局是:安迪最后获得了米兰达的认可,得到了推荐信,但是她放弃了,选择做回自己,回归爱情和亲情。